磷脂酰丝氨酸发酵过程中的代谢流分析与关键节点调控
发表时间:2025-11-25磷脂酰丝氨酸(PS)的微生物发酵合成以“磷脂酰乙醇胺(PE)为前体,经磷脂酰丝氨酸合成酶(PSS)催化的碱基交换反应”为核心代谢路径,代谢流分析需聚焦“碳源分配、前体供给、辅酶再生、产物外排”四大关键???,通过调控节点平衡代谢flux,实现磷脂酰丝氨酸高效合成。以下是详细的代谢流解析与关键节点调控策略:
一、磷脂酰丝氨酸发酵核心代谢流路径解析
1. 碳源代谢流:能量与碳骨架供给通路
核心路径:葡萄糖/甘油等碳源经EMP途径、TCA循环生成丙酮酸、乙酰辅酶A,一方面为细胞生长提供ATP与NADH,另一方面为磷脂合成提供脂肪酸链(乙酰辅酶A经脂肪酸合成酶系合成C16/C18脂肪酸)和甘油骨架(磷酸二羟丙酮还原生成3-磷酸甘油)。
代谢流分配特征:发酵前期(0~12h),80%以上碳源流向细胞生长(蛋白质、核酸合成);中期(12~48h),碳源向磷脂合成倾斜,约40%~50%流向PE/PS合成,30%维持能量代谢;后期(48h后),碳源代谢流下降,需避免流向副产物(如乙酸、乳酸)积累。
2. 前体合成代谢流:PE的定向生成通路
PE合成两条关键路径:
路径1(从头合成):3-磷酸甘油→磷脂酸(PA)→胞苷二磷酸甘油二酯(CDP-DAG)→磷脂酰甘油(PG)→PE,该路径依赖CTP(胞苷三磷酸)供能,关键酶为CDP-DAG合成酶(CdsA)、磷脂酰甘油磷酸合成酶(PgsA);
路径2(补救合成):外源乙醇胺经乙醇胺激酶磷酸化生成磷酸乙醇胺,与CDP-DAG反应生成PE,关键酶为乙醇胺激酶(EtnK),该路径更直接,代谢能耗低,是工业发酵优先强化的流路。
代谢流瓶颈:CTP供给不足、CdsA酶活性有限,导致CDP-DAG积累不足,限制PE合成,进而影响磷脂酰丝氨酸前体供给。
3. 目标产物合成流:磷脂酰丝氨酸的定向转化通路
核心反应:PE+L-丝氨酸 → PS+乙醇胺(PSS催化,依赖Mg²⁺作为辅酶),该反应为可逆反应,需维持L-丝氨酸过量以推动代谢流向PS倾斜。
代谢流特征:PSS酶的底物特异性决定了PE向PS的转化效率,野生菌株中该路径代谢流较弱(PS转化率<30%),需通过异源表达PSS或强化酶活性提升flux。
4. 副产物代谢流:无效消耗的控制通路
主要副产物:乙酸(TCA循环溢流代谢)、乳酸(厌氧代谢支路)、磷脂酰胆碱(PC,PE甲基化产物)、游离脂肪酸(磷脂降解产物)。
代谢流浪费:副产物积累会消耗碳源与能量,导致磷脂酰丝氨酸合成的碳源转化率下降(每积累1g乙酸,PS产量约下降0.8g),同时酸化发酵液,抑制细胞活性。
二、磷脂酰丝氨酸发酵关键节点调控策略
1. 碳源代谢流调控:优化供给与分配
节点1:碳源类型与浓度适配
采用“葡萄糖+甘油”复合碳源(质量比3:1),葡萄糖快速供能,甘油为磷脂合成提供优质碳骨架,可使磷脂酰丝氨酸合成的碳源转化率提升15%~20%;
初始碳源浓度控制在20~30g/L,发酵中期通过补料维持碳源浓度5~10g/L,避免碳源过量导致乙酸积累,或碳源匮乏引发代谢流停滞。
节点2:EMP-TCA循环通量强化
过表达6-磷酸果糖激酶(PFK)与异柠檬酸脱氢酶(IDH),提升碳源向TCA循环的流入效率,增加ATP与NADH供给;
添加0.1~0.3mmol/L Mg²⁺,激活丙酮酸脱氢酶(PDH),减少丙酮酸向乳酸的分流,使乙酰辅酶A供给量提升25%。
2. 前体PE合成流调控:定向强化供给
节点1:补救合成路径激活
异源表达大肠杆菌来源的乙醇胺激酶(EtnK),强化外源乙醇胺的利用效率,发酵中添加5~10g/L乙醇胺(分3次补加,避免抑制细胞生长),使PE产量提升30%~40%;
过表达CTP合成酶(PyrG),强化CTP供给,缓解CDP-DAG合成的瓶颈,CTP浓度可提升至原来的2.3倍。
节点 2:从头合成路径辅助
调控磷脂酸磷酸酶(PAP)活性,抑制PA向甘油二酯(DG)的转化,维持PA向CDP-DAG的代谢流,可使PE合成的前体供给增加12%;
发酵中期添加0.5~1g/L不饱和脂肪酸(如油酸),补充磷脂合成的脂肪酸链,减少细胞自身合成负担,间接提升PE合成效率。
3. 目标产物磷脂酰丝氨酸转化流调控:提升PSS酶促效率
节点1:PSS酶活性强化
异源表达来源于酿酒酵母或大肠杆菌的PSS基因(如spt14、pssA),并优化启动子(如使用 tac 强启动子),使PSS酶活提升3~5倍,磷脂酰丝氨酸转化率从野生型的25%提升至60%以上;
维持发酵液pH6.5~7.0(PSS酶适宜pH),添加0.5mmol/L Mn²⁺,进一步激活PSS酶的底物结合能力。
节点2:L-丝氨酸浓度调控
分阶段补加L-丝氨酸,发酵12h后开始补加,累计补加量8~12g/L,维持发酵液中L-丝氨酸浓度2~3g/L,通过质量作用定律推动PE向PS的转化,减少可逆反应的代谢流回流。
4. 副产物代谢流调控:抑制无效消耗
节点1:乙酸积累抑制
采用“低溶氧分段控制”:发酵前期溶氧维持在30%~40%(促进细胞生长),中期降至20%~25%(抑制PDH旁路的乙酸生成),同时补加碳酸氢钠维持pH6.5~7.0,可使乙酸积累量降低40%;
过表达乙酸激酶(AckA)与磷酸转乙酰酶(Pta),促进乙酸的再利用,将乙酸转化为乙酰辅酶A重新进入TCA循环。
节点2:PC合成支路阻断
敲除磷脂酰乙醇胺N-甲基转移酶(PEMT)基因,阻断PE向PC的甲基化反应,使PE代谢流更多流向磷脂酰丝氨酸合成,其产量可提升10%~15%;
控制培养基中胆碱浓度<0.1g/L,避免胆碱诱导PC合成支路的激活。
5. 辅酶与能量代谢流调控:维持代谢平衡
发酵中期添加0.2~0.4mmol/L NAD⁺前体(如烟酰胺),强化NAD⁺/NADH循环,为CTP合成、脂肪酸合成等耗能反应提供辅酶支持;
控制发酵温度:前期(0~12h)37℃(促进细胞生长),中期(12~48h)30~32℃(提升PSS 酶稳定性与活性),后期(48h后)28℃(减少产物降解),通过温度调控平衡生长与合成的能量分配。
三、代谢流分析方法与调控效果评估
1. 代谢流分析技术手段
同位素标记法:采用¹³C-葡萄糖或¹³C-乙醇胺作为标记底物,通过GC-MS/MS检测代谢中间产物(如丙酮酸、乙酰辅酶A、PE、PS)的同位素丰度,量化各路径的代谢流分配比例;
代谢物组学分析:利用 HPLC-MS检测胞内代谢物浓度(如CTP、L-丝氨酸、PE、PS),结合酶活测定(PSS、EtnK、PyrG等),定位代谢流瓶颈;
通量平衡分析(FBA):基于基因组尺度代谢网络模型,模拟不同调控策略下的代谢流分布,预测至优调控靶点(如过表达PyrG、敲除PEMT)。
2. 调控效果核心评价指标
关键指标:磷脂酰丝氨酸的产量(目标>10g/L)、磷脂酰丝氨酸的转化率(PE向PS的转化效率>60%)、碳源转化率(每克碳源生成PS的量>0.8g);
辅助指标:副产物含量(乙酸<2g/L、PC<1g/L)、细胞干重(>15g/L)、发酵周期(控制在72h内)。
本文来源于理星(天津)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http://www.cfophoto.com/

EN




